第一千六百三十二章 大溃败-《国潮1980》
第(1/3)页
先物质后精神。
前面已经说完了那些被外资以成本优势日渐蚕食的日用品市场,随后还得再说说被舶来文化彻底攻占下来的另一个市场。
要知道,如果和京城百姓的日常消费化相比,这一年来,内地的流行文化所产生的变化还要更加的巨大。
就拿流行音乐来说。
1990年大陆内地,虽然有《亚洲雄风》这样的亚运会宣传歌曲红遍天下,看似我们的流行音乐在创作风格上得到了极大拓展,突破了往日的局限。
但其实内地乐坛的真实情况非但并不乐观,反而让内地相关从业者感到无比落莫。
因为早从去年开始,内地的音乐人们就丧失了对内地乐坛的主导地位,已经从原先的红花变成了陪衬用的绿叶。
导致这一结果的导火索是1989年,国家电视台的文艺栏目《九州方圆》突然连续播出了两期专题片,名叫《潮—来自台岛的歌声》。
在这部纪录片中,台岛歌手赵晓君以主持人的形式,介绍了来自台岛二十首流行歌曲,其中除了她自己的作品之外,还包括有小虎队、王杰、张雨生、姜育恒、蔡琴、千百惠、高胜美等歌手的作品。
说实话,几乎没有人知道这几段片子是在怎么样的操作下,得以进入内地国家电视台的播出机房的。
但是,从《雪在烧》三个明显是后期添加的简体字出现在屏幕上,大陆流行音乐史上的一次足以载入史册的重大事件算是真真切切地发生了。
无论说是青出于蓝也好,还是照搬照抄也好,反正仿效日本流行乐MTV方式包装之后的台岛流行乐简直无敌。
一经在大陆播出,受到了年轻人的疯狂追捧,对大陆内地音乐市场真的可用“横扫一切”来形容了。
由此之后,大批台岛歌星的盒带被大陆内地正式引进,形成自邓丽君和刘文正以来第二次港台歌曲输入的高潮。
王杰、童安格、姜育恒、张雨生、千百惠、小虎队、红唇族、等台岛歌星在大陆风靡一时。
再加上先期已经在大陆内地火起来的齐秦、苏芮和港城的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至此港台流行音乐相对大陆本土的流行乐已经完全具备了绝对的优势,并由此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统治期”。
面对这种情况,节节败退的大陆内地的歌手们,好像就只有在“西北风”延续下来的民歌化领域,还能暂时保有一席之地了。
在今年,除了《亚洲雄风》这种因历史性大事件而走红的音乐专辑之外,大陆音乐人能拿得出手的作品,无不是民歌风的作品。
李玲玉的《牧野情歌》,崔海棠的《弯弯的月亮》,段品章《烛光里的妈妈》……
只有这屈指可数的的几首歌,稍算有点影响力,勉强登上了内地乐坛刚时兴起来的音乐排行榜。
实际上,即使是过去几年,靠着斐翔、张嫱和崔健,也曾经一度独霸内地流行乐的宁卫民,在此时此刻照样倍感压力,面对来势汹汹的港台歌手,他依旧没有多少还手的余力。
没办法,谁让他对国内的娱乐事业也一直没上心去经营,只是用投机心态,赚点快钱的想法在薅羊毛呢。
现如今,因为他放养式的签约方式,他在内地乐坛的三棵摇钱树已经走了俩。
别说贪玩的张嫱,自愿放弃国内的一切,早就跑到国外去了。
就是斐翔也因为感到在大陆发展没有进展,也看不到更好的前景,去年的时候,在大陆的12座城市举办了65场演唱会后,遵照原本的人生轨迹,跑到美国去闯荡百老汇去了。
再加上崔建玩儿的摇滚乐又因为题材敏感,走的是非主流的路线,哪怕再受青年人喜欢,也不可能在大型晚会和重大活动的舞台献唱。
所以让宁卫民拿什么与港台歌手对抗?又何谈力挽狂澜?
当然,邓丽君现在也仍然是亚洲乐坛的一姐。
由于宁卫民对其演艺事业的干预,接连给了她多首经典好歌,她如今非但没有被时代抛弃,变得过时,反而还成就了更辉煌的演艺传奇。
她在内地首张专辑——《摘金奇缘》电影原声带的累计销量,已经刷新了内地磁带销量记录,目前已经高达一千四百万张,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是当之无愧的NO.1。
还有松本庆子,也因为宁卫民帮忙找到了适合她的好歌,不但在日本乐坛重新获得了成功,同时靠着翻唱中文版,也在大陆内地顺利圈粉,有了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但问题是,她们二人所取得的成功,仅仅只能代表宁卫民帮助松本庆子麾下的音乐制作公司金牛宫获得了成功。
第(1/3)页